搜尋此網誌

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

新聞焦點:循羅斯福腳步 美直搗陸後院

記者:張凱勝

1945年2月中旬,甫參加完雅爾達會議的美國總統羅斯福,從蘇聯飛往蘇伊士運河,在美國軍艦昆西號會見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紹德,確立二戰後美國勢力進入沙國,並主宰日後占全球產油量逾4成的中東地區。英國首相邱吉爾聞訊趕忙會見紹德,但已難挽回英國遭驅逐中東的形勢。
中東向來是大英帝國的勢力範圍,一戰前夕,時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大膽將軍艦動力由燃煤改為燃油,帝國命脈從此壓在此區,不到半個世紀,美國取而代之,並延續至今。
67年後,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緬甸也有相同意味。曾為英國殖民地的緬甸,獨立後在軍事執政團統治下,與中共關係密切,且在北京的地緣戰略布局上,緬甸的地理位置與能源息息相關。
為避開麻六甲海峽海盜的襲奪,大陸擬將中東進口的石油從緬甸西部的實兌港「登陸」,接上橫跨緬甸東西部的油管再輸往雲南。然而,在緬甸與美國關係正常化後,這個布局有了風險。
在地緣上,代表美國勢力超越1975年越戰以前的地理範圍;在價值上,緬甸實施普選與美式民主幾乎一致;在戰略上,美國軍艦可以停泊緬甸港口,讓美軍在印度洋找到一個新據點。
不過,歐巴馬訪緬最大的意涵,是複製了羅斯福的作法,讓美國在東南亞的地緣政治上有所突破。當年紹德以保障供油換取美國的軍事保護,及驅逐不受歡迎的英國人;去年緬甸政府暫停大陸興建的密松水壩、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來訪、美緬互派大使等,就透露緬甸已變心。面對美國直搗「後院」,考驗大陸新一代領導人在外交的應變能力,東南亞是目前的場域,未來中亞、南亞甚至非洲都可能見到美中兩強之間的權力競逐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